2006年中考作文失误谈
黄志伟
笔者连续多年参加中考作文阅卷,感慨颇多,这里想就2006年四川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出现的两点失误,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失误一:材料详略安排不当
当下,考生作文形式越来越新颖多样,或新闻采访,或日记体,或书信式等,可谓丰富多彩。形式创新本无可厚非,但许多作文在追求花样翻新的形式时,却忽略了对作文内容的雕琢。比较突出的是,有的作文材料和构思都很好,可惜对材料的取舍和详略处理不当,从而影响了主题的表达。由于“内容”的问题,不少考场作文与一类文擦肩而过,令阅卷老师惋惜不已!
由此,笔者疾呼:保持“形式”,善待“内容”!
备考启示:
1. 考场上强化“材料意识”。
我们在平时作文时,因有充裕的时间和宽松的环境,所以处理材料并不难。但到了考场上,由于时间紧迫,不少考生就不那么重视材料处理了,往往是一看题提笔就写,这难免会吃亏。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好写作提纲再按提纲写作,所谓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!列好提纲后,在具体行文过程中,我们还要随时有一种“材料意识”,即对应详写的内容就要“泼墨如雨”,达到如临其境之感,而对应略写之处则只能“惜墨如金”。
2. 练就处理材料的硬功夫。
前面说到,考场上应强化“材料意识”,可有的考生虽然具备“材料意识”,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,却无法做到“泼墨如雨”或“惜墨如金”。那怎样才能练就科学处理材料的硬功夫呢?可从平时的阅读和写作做起。比如阅读时,可学生名家处理材料的方法,然后将所学到的方法落实到自己的写作中去;每一次作文时,在动笔前考虑一下,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是什么,再考虑围绕这个中心该选择哪些材料,详写哪些,略写哪些,然后再动笔。熟能生巧,长期这样坚持,功到自然成。
失误二:套袭越来越严重
一般来说,大多数中考作文题都有提示,如“千万不要抄袭或套用!因为这对你没好处,更没意义”。结果呢?仍然有不少考生“铤而走险”,有的是将某篇优秀佳作改头换面而成,有的甚至将某篇优秀作文原封不动地“复制”下来,若侥幸过关则罢,若被打入“四五等”岂不痛心疾首!
由此,笔者疾呼:呼唤创新,杜绝“套袭”!
备考启示:
说到“套袭”作文,有的考生说,我这是借鉴而不是套袭。的确,作文时难免借鉴别人的长处,但所谓的“借鉴”和“套袭”却是两个概念。一般来说,学作文大多是从借鉴开始的,但一味地借鉴甚至发展到套袭,写作水平还能提高吗?只能是离写作之路越来越远。那怎样才能在借鉴中创新、提高呢?
1. 在局部借鉴中创新。
也就是将所学的写作(表达)方法用在自己作文中的某个段落或句子。如在一篇名为《春游槽渔滩》的文章中有一段话是:“一路上,各种景色实在是美不胜美,数不胜数;不必说道旁那一座座千姿百态的石雕佛像,也不必说那雕塑精致雍容典雅的,手拿着各式物件的千手观音;不必说那一座座别具匠心、独具民族特色的亭台楼阁,也不必说那一座座风格独特的佛塔;单是那雄伟的通天云栈就令你感到这槽渔滩的奇和美。”显然,作者是借鉴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“不必说……也不必说……单是……就……”这个句式,但作者又不是死板地套用,而是借鉴中创新。借鉴后的句子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“槽渔滩”的种种景物,还借以强调了下文所要写的“通天云栈”,作了一个较好的铺垫。更重要的是文章通过这种方法,巧妙地把诸多景物以一个句子一笔带过,言简意丰。
2. 在整体借鉴中创新。
如笔者编辑的作文集中就有好几篇是借鉴《榆钱饭》按不同时代的变化歌颂新社会而选材构思的。如《我家安了大吊扇》是按作者家里从用破竹扇,到小电扇,再到大吊扇的变化为线索来歌颂改革开放的;而《我的电视梦》则是以倒叙开头,然后以小时候到王奶奶家看电视却因人太多“挤”不进去而懊恼不已,再写“我”家买了新电视后的喜悦,最后将如今家家都有电视与作者小时候大家“挤”着看一台电视的一幕进行对比,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就不言而喻了。从这些成功之作来看,同样是借鉴一篇范文,但借鉴后的做法各有不同,这正说明了借鉴的目的不只是摹仿,更重要的是创新!
《2006年中考作文失误谈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14199/
已有101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