谢氏宗祠,一座历史悠远的祠堂
解读百家姓谢姓。一座历史悠远、让人敬仰的祠堂,谢氏宗祠。传说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,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。姜姓谢氏已有2800年历史,源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东西谢营村。
谢氏宗祠现址在兰村。目的主要用于育人教学,是一座让人敬仰、历史悠远的祠堂。不仅为谢氏的后代培育能人巧将,在2005年,更设立了奖学金制度,激励谢氏子弟学业长进。
兰村谢氏宗祠,址在兰村。元顺帝年间,兰村谢氏开基祖谢潜发,由江西安成义历徙迁攸县东江乡兰村立籍。潜发四代孙义士谢子龙,于明万历乙酉(1585)首次建立祠堂,建成后栋、中栋、前栋三楹,庙貌辉煌,时称莘仲公大祠。万历丙戌(1586)春,山洪暴发,洪水猛涨,规模宏敞的谢氏祖祠成为废墟。清顺治壬辰(1652),族嗣谢楚华不仕归田,携妻儿子女回到故居兰村避乱,带领族人捐资重建通族大祠,将莘仲公大祠更名谢氏家庙。
解放前几年,祠堂内办起了私塾。解放后,先后办起小学、完小、中学。县教育部门于1957年和1967年先后拨款,将祠堂改建成教室和教师住房。宗祠被拆除后,祠堂前组集资1000余元,利用残砖剩瓦砌成三间简易房暂安祖灵。
至2005年当地谢氏族人在七修族谱的同时,集资在旧址重建宗祠。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,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。前后三进,横开五间,内设天井和回廊。前竖牌坊,高12.08米,气势宏伟壮观。牌坊上书圣旨,正中书谢氏家庙,两边书孝、悌、忠、信、礼、义、廉、耻。相传这八个大字是明朝理学大师朱熹为江西安福义历谢氏老祠所题。正中大门为拱式门,左右两边各设一小拱门,左为崇文门,右为崇武门,所有字体为黑漆正楷,刚劲有力。前、中、后三栋外风火墙均翘起飞檐,覆盖青瓦,显得古朴典雅,庄严肃穆。走进大厅,八只顶梁屋柱引入注目,为钢筋水泥浇筑而成。穿梁彩绘,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。屋柱上分别雕刻几幅黑底金字对联:家世着攸邑,二八代瓜衍椒繁,共羡人文鹊起;渊源溯东山,千百载鸿勋骏烈,还欣科第蝉联。另一则为兰溪长流,溯源追远,仰我祖千秋盛德;东山再起,奋发图强,期后代万世昌隆。
祠堂牌坊上题圣旨,有其一番来历。明景泰六年(1455),潜发公五代孙谢子龙急公好义,闻河南遭受特大水灾,捐谷一千六百石赈灾。当年十一月十八日景泰皇帝下圣旨褒奖,诏曰:GJ施仁,养民为首。尔能出谷一千六百担,用助赈济河南,有司以闻,朕甚嘉之,今特赐敕奖谕,旌为义士。获此殊荣,建起牌坊,以示荣耀。尔后,又在何家冲建了一座敕书楼,珍藏圣旨。
清道光三十年(1850),洪秀全发动反清起义,兰村族人谢友伯(号又八)闻讯串村走户,邀集数百壮士,在谢氏家庙内成立天地会,与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秘密联络。1852年初聚天地会700多人,在谢氏家庙内誓师,响应太平军,率领起义队伍进攻当地团防,击毙团防首领陈宪章等。然后进驻新市桐梓坪,麾师县城,与知县郭世阊、把总王佐清所部交战。谢友伯率军奋战,终为伏兵所败,潜往九江。老年返回故里,老死兰村,葬于燕山桃源牛塅前。
在族人前辈舍小家为GJ精神的鼓励下,兰村谢氏后人秉承祖训,自强不息,英才辈出。二十二代孙谢华生(化名肖友明),十四岁参加革命,任过攸县六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团长,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1964年授少将军衔,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。十九代孙谢咸辉,1930年参加革命,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1955年授予大校军衔。十九代孙谢麟征,黄埔军校毕业,参加指挥长沙保卫战,和日军血战几天日夜,消灭了日军几个连的兵力,被称为抗日英雄。攸县解放前夕,在兰村谢氏家庙还成立了兰村地下中共支部,培养出如谢石恩、谢恺初等一批GCD员,为攸县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。
兰村谢氏家庙2005年重建后,设立了奖学金制度,激励谢氏子弟学业长进。至2012年,共为100余名学子赠送为族争光匾和奖学金。同时,家庙还组建了龙灯会、锣鼓队,每年正月舞龙灯贺新春,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。
《谢氏宗祠,一座历史悠远的祠堂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240549/
已有101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