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节气话梅雨
梅雨时节(资料图片)
梅雨指的是从我国江淮流域一直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(6-7月)常常出现的一段降水量较大,降水次数频繁的连阴雨天气。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。又因这时温高、湿重、雨多,器物容易受潮生霉,故名霉雨。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,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,出梅后盛夏开始。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、终日的记载:开始之日称为“入霉”,结束之日称为“出霉”。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,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。入霉总在6月6~15日之间,出霉总在7月8~19日之间。
正常梅雨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,时间长达20~30天,雨量在200~300毫米之间,约占当地全年雨量的20%~30%。但年际变化很大,入梅日期迟早可相差40天,出梅日期可相差45天。历史上最长的梅雨季节达60多天,也有些年份却一反常态,出现“空梅”,变成了“梅子熟时日日晴”,当然,这种情况历史上并不多见。
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:“雨打黄梅头,四十五日无日头”。持续连绵的阴雨、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。
梅雨时节,气温较高,雨量丰沛,十分有利于水稻、蔬菜、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生长。千百年来,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渐摸透了梅雨的脾气,合理地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,将农作物布局和茬口安排做到因时制宜,让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,赢得了“两湖熟,天下足”和“江南鱼米之乡”的美称。
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写到:“梅雨或作霉雨,言其沾衣及物,皆出黑莓也”。梅雨时节,空气湿度很大,水汽常常吸附在人们的衣物、书籍、家具和食品上,时间一长,招来霉菌滋生。梅雨天气的确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,但也应该看到,丰沛的天然降水,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。事实上,一个地区的降水状况,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像江南地区那些无垠的稻田、苍翠的林木、青青的茶树、交错的港汊,哪一样离得开梅雨季节雨水的滋润?
但梅雨若严重异常,便会引起这一带罕见的洪涝或持续性干旱。像1931年、1954年以及1991年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,都是因为梅雨量特大而造成的。由于降水来势猛,强度大,范围广,持续时间长,致使农田受淹,铁路中断,工厂停产,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。如果梅雨期间雨水过少,甚至“空梅”,则会造成严重旱灾。
随着气象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,人们对梅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。为了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在梅雨到来之前,应清理好田间墒沟、疏浚城市下水道,对露天物资进行苫盖,抢修危漏房屋,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,稳妥地躲避梅雨带给人类的灾害;而在迟梅年或空梅年,还要做好抗旱的安排和电力的调度,确保粮食稳产高产。
《芒种节气话梅雨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260758/
已有101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