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学处理小儿发热的方法
更新于:2012-10-08 12:01:15
发热是小儿疾病常见的症状。通常以小儿腋下体温37-38度为低热,38-39度为中度发热,超过39-41度为高热,超过41度为超高热。
发热了怎样科学处理,是否必须应用抗生素来“压”呢? 这得从发热的原因说起。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:
1、感染性发热:
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,最为常见。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,有细菌性的,如扁桃体炎、败血症等;也有病毒性的,如乙型脑炎、流行性感冒等,还有寄生虫病,如疟疾等。
2、非感染性发热:
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,变态反应性疾病如:风湿热、药物热、疫苗反应等;结缔组织病,如红斑狼疮、皮肌炎等;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,如大面积烧伤、急性溶血、血管栓塞、白血病、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、何杰金氏病、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等。另外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、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、暑热症、间脑综合征、脑出血等。
治疗发热的目的:
1、降低高热,减少机体消耗。
2、防止宝宝发生高热惊厥。
3、对某些危重病例(如乙型脑炎、中毒型痢疾、重症肺炎等),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:不是一有发热就要作退热处理,一般只在高热(腋下体温39度以上)才作退热处理。但是部分宝宝体温虽只38度左右却很烦躁,或有痉挛素质(易发抽风)的宝宝,虽未达高热,也应作退热处理。
在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及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,对高热作以下退热处理:
1、物理降温作用迅速,安全,尤适用于高热:
①冷湿敷法:用温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敷于宝宝前额、后颈部、双侧腹股沟、双侧腋下及膝关节后面,每3-5分钟换一次。注意对39度以上高热的宝宝来说,水温不宜过凉,明显低于体温即可。
②酒精擦浴:用30%-50%酒精重点擦抹上述冷湿敷部位及四肢皮肤,但不擦胸腹部。
③冷盐水灌肠:婴幼儿用冷盐水150-300ml,儿童用300-500ml,冷盐水温度为20℃左右。
④温水浴: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(面苍白、四肢凉)。水温37-38℃,用大毛巾浸湿后,包裹宝宝或置宝宝于温水中,为时15-20分钟,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,做完后擦干全身。
在做物理降温时应注意:每隔20-30分钟应量一次体温,同时注意宝宝呼吸、脉搏及皮肤颜色的变化。
2.吃退烧药,多喝些凉开水,在水中加些盐和糖,防止脱水。
单纯的退烧并不是最终目的,还要寻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。前面讲到发烧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,就赶快给孩子服用抗生素。其实是不科学的。因为抗生素主要对某些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生长的作用,而对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效,更不用说对于那些非感染性疾病了。
因此,发热的病人应该去医院检查,查明病因,对症下药。对诊断不明的发热,退热药尚且不宜随便应用,更何况是抗生素。因为滥用抗生素,非但无益,而且会带来一些毒副反应,还可能招致“二重感染”,即寄生在人体内、原处于相互制约状态的细菌或霉菌,若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了这一方,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的另一方,就会乘机大量繁殖,使病情更加复杂,更加严重。此外,少数人对某些抗生素呈现一种特别的反应──药物热,即应用抗生素后会引起发热。这样不但“压”不了热,反而使病情加剧了。
抗生素只适用于那些因敏感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发热。在应用前,最好通过培养能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,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,从而选取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。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,有时对于病因诊断已经基本明确的病例,为了争取治疗的时机也可以根据经验估计选用一定的抗生素。
总之,发热不等于感染,而感染也不等于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。所以,发热不要乱用抗生素,退热要注意科学方法。
发热了怎样科学处理,是否必须应用抗生素来“压”呢? 这得从发热的原因说起。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:
1、感染性发热:
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,最为常见。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,有细菌性的,如扁桃体炎、败血症等;也有病毒性的,如乙型脑炎、流行性感冒等,还有寄生虫病,如疟疾等。
2、非感染性发热:
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,变态反应性疾病如:风湿热、药物热、疫苗反应等;结缔组织病,如红斑狼疮、皮肌炎等;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,如大面积烧伤、急性溶血、血管栓塞、白血病、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、何杰金氏病、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等。另外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、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、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、暑热症、间脑综合征、脑出血等。
治疗发热的目的:
1、降低高热,减少机体消耗。
2、防止宝宝发生高热惊厥。
3、对某些危重病例(如乙型脑炎、中毒型痢疾、重症肺炎等),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。
需要注意的是:不是一有发热就要作退热处理,一般只在高热(腋下体温39度以上)才作退热处理。但是部分宝宝体温虽只38度左右却很烦躁,或有痉挛素质(易发抽风)的宝宝,虽未达高热,也应作退热处理。
在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及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,对高热作以下退热处理:
1、物理降温作用迅速,安全,尤适用于高热:
①冷湿敷法:用温水浸湿毛巾或纱布敷于宝宝前额、后颈部、双侧腹股沟、双侧腋下及膝关节后面,每3-5分钟换一次。注意对39度以上高热的宝宝来说,水温不宜过凉,明显低于体温即可。
②酒精擦浴:用30%-50%酒精重点擦抹上述冷湿敷部位及四肢皮肤,但不擦胸腹部。
③冷盐水灌肠:婴幼儿用冷盐水150-300ml,儿童用300-500ml,冷盐水温度为20℃左右。
④温水浴:适用于四肢循环不好(面苍白、四肢凉)。水温37-38℃,用大毛巾浸湿后,包裹宝宝或置宝宝于温水中,为时15-20分钟,或根据体温情况延长时间,做完后擦干全身。
在做物理降温时应注意:每隔20-30分钟应量一次体温,同时注意宝宝呼吸、脉搏及皮肤颜色的变化。
2.吃退烧药,多喝些凉开水,在水中加些盐和糖,防止脱水。
单纯的退烧并不是最终目的,还要寻找发热原因并针对病因进行积极治疗。前面讲到发烧的病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。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,就赶快给孩子服用抗生素。其实是不科学的。因为抗生素主要对某些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生长的作用,而对大多数病毒感染无效,更不用说对于那些非感染性疾病了。
因此,发热的病人应该去医院检查,查明病因,对症下药。对诊断不明的发热,退热药尚且不宜随便应用,更何况是抗生素。因为滥用抗生素,非但无益,而且会带来一些毒副反应,还可能招致“二重感染”,即寄生在人体内、原处于相互制约状态的细菌或霉菌,若被抗生素杀灭或抑制了这一方,而对该抗生素不敏感的另一方,就会乘机大量繁殖,使病情更加复杂,更加严重。此外,少数人对某些抗生素呈现一种特别的反应──药物热,即应用抗生素后会引起发热。这样不但“压”不了热,反而使病情加剧了。
抗生素只适用于那些因敏感的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发热。在应用前,最好通过培养能找到这种病原微生物,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,从而选取最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。但病原微生物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,有时对于病因诊断已经基本明确的病例,为了争取治疗的时机也可以根据经验估计选用一定的抗生素。
总之,发热不等于感染,而感染也不等于必需要用抗生素治疗。所以,发热不要乱用抗生素,退热要注意科学方法。
《科学处理小儿发热的方法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91yuer.com/yuer/2959/
已有101+条评论,点击查看发表评论